【摘 要】临床上与肾阴虚相关的疾病较多,肾阴虚动物模型往往在这类疾病的实验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肾阴虚证的历史,造模方法,造模成功指标及常见治疗肾阴虚证中药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肾阴虚;历史沿革;动物模型;指标 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肾阴也,肾阴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机体的滋润、宁静、成形和制约阳热,通过三焦到达全身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
肾阴虚证指由于肾阴亏损,失于滋养,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表现为干咳少痰,短气喘息,口燥咽干,甚至可见午后低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头晕耳鸣、眩晕目涩、牙齿松动或疼痛、腰膝酸痛、失眠多梦、遗精早泄、颧红目赤、大便干结、小便短少,亦常见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急、慢性肾炎、高血压病、结核病、骨质疏松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中[1]。
1.肾阴虚证的历史沿革[2]《内经》成书于周秦时期,对肾的生理作用、特性和病证等的有关论述奠定了肾阴虚证治认识的基础。
在治疗原则上,提出了虚则补之、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
肾阴虚辨证是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结合,两汉时期基本确立肾阴虚辩证规范,《中藏经》中论述了肾阴虚的症候表现:肾生病,则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心烦而痛、黄疽、痰厥、腰脊背急痛、嗜卧、足下热而痛;病久不已,则腿痛、小便闭,而两胁胀、支满、目盲者死。
隋唐宋元时期深化了对肾阴虚辨证论治的认识。
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心肾受邪,脏腑俱病和母劳补子的观点,创立了很多以适应症来命名的方剂。
明清时期医学家们对前人文献进行整理补充,完善了肾阴虚的辨证论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