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k启动子特异性细胞消融对斑马鱼尾鳍再生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3-04-18 11:42:52

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1.1斑马鱼动物模型1.1.1斑马鱼的研究发展史斑马鱼原产于印度东部、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地, 是一种热带淡水硬骨鱼。

斑马鱼身体细长而略呈纺锤形,头小而稍尖,吻较短,全身布满多条深蓝色纵纹似斑马,与银白色或金黄色纵纹相间排列纹路比较有条理。

在水族箱内成群游动时犹如奔驰于非洲草原的斑马群,故此得斑马鱼之美称,属辐鳍亚纲、鲤科、短担尼鱼属, 大多成鱼体长约为 3~5 cm, 寿命约为 2~3 年[1]。

斑马鱼和人类基因有着87%的高度同源性,作为模式生物的优势很突出,这意味着其实验结果大多数情况下适用于人体。

查阅资料可知最早以斑马鱼为研究对象开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 美国布朗大学的 Roosen-Runge于 1938年首次在SCI 杂志 Biological Bulletin 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第一次详细描述了斑马鱼受精后, 受精卵的变化过程及其所采取的卵裂方式[2], 从此开启了斑马鱼的动物形态学研究历程。

自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 Hisaoka、Skidmore 等人开始利用斑马鱼进行毒理学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阐明了众多物理、化学、环境等因素对斑马鱼生长发育的影响[3,4]。

70 年代,俄勒冈大学著名遗传学家 George 带领他的研究小组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1981年他们在Nature详细报道了斑马鱼的体外受精技术、单倍体诱导等技术,建立其纯合品系,并介绍了斑马鱼的第一个自然突变体golden。

在其后几年,Streisinger和他的同事也不断报导了关于斑马鱼的种种新发现,正是这些研究成果证明了斑马鱼具备了成为模式动物的条件, 为其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引起了许多的发育生物学家的关注[5]。

20 世纪 90 年代初, 著名的德国发育生物学家、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 Christine Nsslein Volhard、以及美国哈佛大学 Wolfgang Driever 博士的研究组同时开始对斑马鱼进行大规模的 ENU 化学诱变研究, 分别独立筛选得到 4 264 种和 2 383 种斑马鱼突变体[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