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1研究背景从古至今,地震、泥石流、滑坡、台风等自然灾害伴随着人类的发展。
自然灾害虽然集中发生在城市的频率不足世界灾害谱的1%,但却摧毁过东京、旧金山、唐山等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城市[1]。
我国是受自然灾害损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辽阔的地域、复杂的地质结构、变化多样的气候类型等一系列环境特征都是地震、台风、洪涝、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的根由,由于灾害种类繁多、次生灾害突发,往往给市民带来极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2]。
重大灾难主要对人居环境造成破坏:房屋倒塌直接导致居民无家可归;随之而来的城市基础设施瘫痪、交通瘫痪造成了市民有家难归。
加之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密度增大,对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的设施就造成了更加严重的损害和不可估量的损失,且灾害风险加剧[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4],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高,楼层越建越高,建筑物间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城市的道路交通越来越立体化,城市的承受能力相对比较脆弱,不可预知的灾难日益增多,建设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有利于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平时为市民提供活动和休憩的场所,灾时能够为市民提供一个有效的避难场所[5]。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加强城市防灾能力、保障城市安全而规划建设的,主要包括公园、绿地、广场、学校等场地,通过对其采取改进公共设施、增加应急设施等措施,使之成为民众躲避自然灾害的安全避难场所。
近年来各城市频繁发生的地震灾害,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和部门领导意识到,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防灾减灾的一项紧迫任务[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