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摘要
阳极氧化作为一种制备多孔结构的方法一直被广泛研究,但是其形成机理至今仍存在争议。场致助溶(FAD)理论、塑性流动模型、氧气气泡模型被先后提出。然而,传统的场致助溶(FAD)理论与许多实验现象矛盾,氧气气泡模型因缺乏直接证据而受到质疑。本文通过分析整理相关论文资料,简单介绍了三种阳极氧化理论,并提出相关实验方案进行进一步理论研究。
关键词 阳极氧化 场致助溶 塑性流动 氧气气泡
1 引言
近年来,大比表面积的多孔阳极氧化物,例如多孔阳极氧化铝、阳极氧化钛、阳极氧化钽等等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多孔阳极氧化铝被广泛应用于功能材料的制备中,可以制备纳米线、纳米棒、纳米管等不同结构的功能材料;而多孔阳极氧化钛纳米管,因为其比表面积大、有序的纳米管阵列结构、长径比高、光催化活性高等特性,近年来逐渐吸引了研究者们的注意力[1-3]。阳极氧化法制备得到的纳米管具有阵列排列均匀,管径管长统一,成本低廉等特点,因此具有优良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空间[3]。
2 多孔阳极氧化物形成机理
多孔阳极氧化铝和阳极氧化二氧化钛纳米管由于其结构较为规整,因而被广泛研究。然而,多孔阳极氧化物的形成机理和生长动力学至今仍不清楚[4]。
2.1 场致助溶理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