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一、 研究背景随着军事、航天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飞行器已经成为各航天大国研究重点。
航天飞行器的飞行速度不断提高,飞行时间大幅延长,以防空反导领域为例,未来反预警机飞行器速度达到5马赫以上;而反预警机、中远程导弹、超音速巡航导弹不仅飞行速度高,而且飞行时间长,大于8分钟,飞行器的气动加热环境日趋恶劣,表面温度高,例如导弹和飞机的飞行马赫数ge;3时,头部驻点区的空气温度可达到 400 ℃以上,轨道飞行器飞行时表面温度可达1922 K[1,2]。
而当航天飞行器以高超音速冲出大气和返回地面(再入)时,在气动加热下,其表面温度高达4000-10000℃,固体和液体火箭发动机工作时,燃烧室产生的高温高速气流冲刷喷管,烧蚀最苛刻的喉衬部位温度瞬间可超过3000 ℃[3,4]。
这对飞行器的热防护系统的耐温性、耐久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热防护系统是航空宇航工业之基础,为各类服役于高温环境组件,如飞船返回舱、星际探测器、高超声速飞行器及战略战术导弹的气动表面、推进系统、承力结构和地面设备等提供防护,免遭烧毁或过热的关键子系统。
其作为关键子系统,使得热防护技术成为制约空天飞行器服役性能的关键性技术。
尤其是烧蚀热防护系统的大底和侧壁等部位热环境特点,对烧蚀材料的低密度、低热导率、微烧蚀、长时间服役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二、国内外研究背景飞行器采取的热防护手段主要分为三种:即吸热法、辐射法和烧蚀法[5]。
吸热法通过将热量存储在高比热容高熔点高导热系数的吸热材料之中来实现热防护,但是这种热防护手段需要厚度和质量很大的热防护材料,防护性能和效率低下,所以目前已被淘汰。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