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10年来,国内外对反生产行为的机制研究开始出现百家争鸣的态势,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理论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为理解反生产行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解释和参照框架。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包括计划行为理论、因果推理理论、压力源-情绪理论、自我控制论等。这些理论多从员工内部心理加工过程出发,都强调个性特质等因素与员工反生产行为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直接关联。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展主要有:对个性特质的研究。国外的研究者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成就,并在“大五”模型的基础上,还对多个领域以及多种职业人群进行了二者的相关性研究。Mischel的理论对特质研究范式的两个假设—— 即特质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提出了质疑,并且 Mischel 强调特质研究范式并没有考虑到特殊情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作用。他强调在不同情境下人们的行为反应是不同的,特质并不能预测人们在具体情境下的行为。更确切地说,行为依赖于周围的环境,即情境。现在人们更多的认同特质——情境交互作用论,Pervin L. A.和 Mischel 认为特质和情境变量对理解人格都是非常重要的。Tett、Jackson Rothstein的元分析发现与工作要求相匹配的个性特质更能反映绩效表现。Murray R. Barrick, Laura Parks 和 Michael K. Mount做了关于自我监控作为人格特质与绩效间关系调节变量的研究发现自我监控高的时候可以对”大五”人格特质中的三个(外向型、开放性以及神经质)起着中介作用。中国心理学家陈仲庚等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表现为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个人特点的身心组织。”刘琨在其硕士论文《人格特质对管理者工作绩效影响研究》中,运用了“大五”人格特质作为前因变量来研究建设成都东客站项目过程中参与的管理者工作绩效。 朱仁崎和陈晓春以公务员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大五”人格、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显著相关。
关于企业反生产工作行为,国内外的学者研究也有一定的成果。1.反生产工作行为的概念。Mangione和Quinn指出它是一种破坏雇主利益,与员工积极工作、创造价值相反的表现,是一种故意不作为。Spector将一系列单独的工作行为界定为反生产行为,这些行为的共同特征即有意伤害或意图伤害组织和组织利益相关者。Sackett等认为员工有意违反企业既定目标的行为就是反生产行为。Vivian,WingJane等人认为降低工作组织绩效和损害员工利益的行为称之为反生产行为。还有一系列代表学者都认为不一样的工作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损害组织利益或是个人利益的行为,而且这些行为与反生产行为有诸多相似之处。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反生产工作行为给出了不同的详细定义,但它都逃不过一个关键特征。那便是不当劳作行为。不当也就是不恰当,违反企业利益的行为。为了满足个人或少数人的需要而有意伤害社会并不被社会规范所认可、接受的行为。 其外在特征 ,一是失范性 , 二是侵犯性。代表研究者有:陈春花、林玲、唐汉瑛和李保明等学者。2.影响因素。Hershcovis,Jones等学者认为负面情境是大多数反生产行为的诱发源头,不同的负面情境可能和不同的心理 加工机制相联系,并进而导致不同的反生产行为表现。认知因素反映个体对情境因素的认知加工过程,包括情境知觉、归因推理过程。 情境知觉在反生产行为形成中具有先导作用。提出这一影响因素的有Spector 和 Fox、Gundlach 和 Douglas、Marcus 和 Schuler、Martinko 等人。近期国内外的研究也已经开始注意到了动机性因素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 Diefendorff研究发现逃避失败动机对反生产行为有预测作用;Krische的研究表明一些反生产行为(退缩和生产越轨)具有缓解压力的动机性因素。Hung的研究则发现反生产行为受报复性动机(报复组织或报复同事)的驱动,与此类似的是,Kelloway的认为反生产行为具有获得社会认同、抗议不公及工具性(达到某种特定目的)三类动机。最后一个影响因素也正是本研究所关注的:人格因素,即个性特质。近年一些学者对大五人格在反生产行为认知环节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发现大五人格对个体情境知觉具有一定影响。在组成人格的因素当中,能引发人们的行为和主动引导人的行为,并使个人面对不同种类的刺激都能做出相同反映的心理结构。3.对企业的影响。反生产行为潜在的消极影响不言而喻。对组织而言,反生产行为不仅带来沉重的成本负担,甚至可能导致灭顶之灾。除了一些直接影响以外,由于员工旷工、故意延长休息时间、消极怠工等所导致的生产率下降、 损害组织名誉以及顾客流失等间接成本也难以估计。对于员工而言,受他人斥责、散布谣言、辱骂或口头攻击等会对其情绪、工作行为以及生活质量产生消极影响。除了明显的消极影响以外,一些研究指出反生产行为也可能存在积极影响。对组织而言,当员工从事消极怠工、偷窃或撤退行为等组织指向反生产行为时,可能暴露出组织在工作设计、组织公平、管理监督等方面存在问题,需要管理者加以纠偏,这将对组织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对于员工而言,反生产行为可以作为表达不满或试图解决不公平的一种反抗,通过反生产行为来发泄消极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可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可以提高自信心和自尊。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本研究旨在探究员工的个性特质对员工反生产工作行为产生的影响,结合以往相关文献中的理论,基于员工的个性特征是反生产工作行为的直接影响因素,研究并验证反生产工作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它的研究主要具有以下意义;
①有助于企业高度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引导企业的管理行为
②为组织和企业提高工作绩效提供科学的依据
③通过员工的认知影响反生产行为,找到引发产生的原因,从源头遏制反生产行为的发生,可有针对性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三)参考文献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