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覆盖职工和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体系,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服务需求。但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还比较低,而居民患重特大疾病的风险却不断增大,医疗费用与居民收入呈非对称式增长,居民的医疗负担仍较大,尤其是发生高额的医疗费用时,居民发生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风险仍较高。
目的及意义:1、厘清大病保险的几个重要概念,包括重大疾病的界定、合规医疗费用的界定、医疗负担的衡量等,是全面分析和评估大病保险政策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改善大病保险的制度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2、构建大病保险制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大病保险是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具有共同点和不同点。因此,在借鉴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大病保险制度的评价体系是科学分析大病保险制度设计、评估大病保险运行现状的前提和基础。3、根据分析江苏省各地区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制度设计和实施状况,吸取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大病保险制度提供建议。
- 文献综述
- 大病医疗保险政策的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病保险是对城乡居民因患大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报销,目的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使绝大部分人不会再因为疾病陷入经济困境。罗新录(2016)指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还比较低,而居民罹患重特大疾病的风险却不断增大,医疗费用与居民收入呈非对称式增长,居民的医疗负担仍较大,尤其是发生高额医疗费用时,居民发生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风险仍较高。顾海(2016)认为从他的分析结果中看出,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整体上政策补偿比更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家庭医疗负担比更高;此外,农村家庭的医疗货担比高于城镇家庭。“因病致贫”是我国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大病保险作为解决人们高额医疗费用的手段,能够逐步改善医疗费用的报销水平和补偿覆盖面,不仅可以解决“一人得病全家致贫”和“一人得病全家返贫”的现象。吴仁广(2017)通过分析得出大病医疗保险在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政策预定目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直接减少了医疗支出、缓和了家庭和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消费,但也带来了非预期的效果,包括大病医疗保险的实施对基本医疗保险具有“溢出效应”和不能对慢性门诊大病患者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同时大病保险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先付费,后报销”的模式和大病医疗费用的报销过程不顺畅。
- 大病保险政策评价指标的构建
(1)公平性评价指标:公平是医疗保险制度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罗新录(2016)“最少受惠者”理论适用于两个前提基础:其一,造成那些不平等的前提必须是在机会平等的条件下向所有人开放;其二,那些不平等的安排必须使最少受惠者的利益得到保障。它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包括机会平等、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等内容。
(2)效率性评价指标:罗新录(2016)①对于社会保障制度而言,效率则指在社会保障基金的积累和利用上达到了帕雷托最优。②就医疗保险而言,医疗保险基金在体系内的报销以及分配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医疗保险基金的积累和利用的效率性。
- 大病保险政策效果分析
(1)补偿模式及补偿效果分析:项莉(2015)提出科学设置起付线、补偿比例、补偿范围,取消封顶线,完善大病医疗保险补偿方案;采取措施减少大病医疗保险地市统筹带来的各区县之间的不公平;实现大病医疗保除和侯模式和新农合朴偿模式的有效街接。
(2)大病保险筹资机制与保障政策分析:王琬(2014)认为大病保险的政策目标、筹资标准、资金来源、保障对象、支付范围以及补偿水平等问题小要解决好大病保险筹资问题,应明确大病保险在我国重特大疾病保障体系中的定位,建立筹黄水平与保障范围相适应的大病保险机制,逐步完善大病保险与医疗教助、补充保险、商业保险的衔接政策,通过多渠道、社会筹资方式化解大病保险。
三、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介绍江苏省大病保险政策运行现状及效果分析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目的及意义,说明研究的内容和思路及研究方法。对大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实施效果等相关概念的界定。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