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剖析我国药品招标采购政策的历史沿革、内容、不足等各方面,对该政策进行详细的质性分析,并对政策影响下的各方提出建议。
意义:2009 年 8 月,随着《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文件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背景下我国基本药物制度正式建立。2010 年 7 月底,全国 31 个省( 区、市 ) 已建立省级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平台。2010 年 12 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为规范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提供了框架。至 2011 年 7 月,部分省市已经进行了第二轮基本药物的招标采购,大部分地区在“安徽模式”的基础上采用了双信封模式,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各地招标模式与实施细则存在差异,在具体招标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尤其“蜀中安全事件”暴露出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制度尚存在缺陷。所以该如何完善该政策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我国 2009 年发布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并制定了基本药物全国零售指导价格,同时指出要加强成本调查监审和市场购销价格及配送费用的监测,在保持生产企业合理盈利的基础上,压缩不合理营销费用。同年,实行了以省为单位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平台,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招标原则。通过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使各地区的基本药物价格得到大幅下降,使基本药物政策得到顺利推广实施,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看病负担,缓解了看病贵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系列新的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将影响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也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用药安全。
国内研究现状 :
于晓彦,汤少梁【1】认为基本药物在实际的招标采购过程中,“唯低价是取”成为基药招标采购的重要手段,在“唯低价是取” 的招标模式下,低价药品成为基本药物的主流,倒逼生产高质量药品的企业推出招标市场。 一些企业为了获得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招标,中标后不能足量提供基本药物,甚至出现“中标死”,导致国家基本药物供应短缺,并且这种“药价虚低”下的药品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人工成本、运输成本、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与价格硬性下调的矛盾,很难实现基本药物招标的“优质优价”。
谢敬敏,张方,仲昭乾【2】认为缺乏系统、科学评价药品质量的体系: 基本药物招标采购首先强调质量优先的基本原则,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科学、系统地确定质量优先,尚面临很多问题。目前大部分省 ( 市 ) 根据企业规模、行业排名、市场信誉等因素制订质量评价体系,但不同省份评价标准差异较大,且缺乏循证医学和药物经济学支持,缺乏对药品质量、风险、持续供应能力、创新能力等完善、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