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综述1.课题背景随着埃博拉疫情的发展,西非疫区对于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的需求愈发迫切,但目前看来,相关药物的研发进程不容乐观。
据汤森路透Integrity 数据库统计,截至2014 年8 月27 日,以埃博拉病毒相关疾病(Ebolavirus disease)为适应证的在研药物共有76 种,其中绝大多数处于生物活性测试(biological testing)阶段和临床前研究阶段,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药物屈指可数;从研发的活跃程度分析,这76 种药物中仅有13 种处于活跃(under active development,UAD,即药物在过去18 个月中有研发信息更新)状态(药物信息详见疾病综述:埃博拉出血热一文表3,其中仅列出8 种药物),且这13 种药物大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少数进入Ⅰ期临床,活性尚未获得充分评价,其余63 种药物则更是滞留于无研发进展(nodevelopment reported,NDR,即药物在过去18 个月中没有研发进展信息)状态。
自2014 年2 月埃博拉疫情蔓延时,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向疫区各国提供防控救治物资,并向疫情国家派出公共卫生专家组;此外,加快了埃博拉病毒诊疗产品的研发进度,2014 年8 月中,国内多家机构宣称埃博拉病毒检测试剂盒开发成功,小分子抗病毒药物jk-05 的问世亦在业内引起了轰动,这些研究成果都成为了中国对西非疫区援助物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所长徐建国称,传染病重大专项自2008 年开始,至今我国约有9个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和10 个国家级研究单位在从事埃博拉病毒研究,包括检测方法、诊断试剂开发、疫苗和药物研究等,为我国应对埃博拉疫情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埃博拉病毒可分为5 种亚型:扎伊尔型(zaireebolavirus, ZEBOV);科特迪瓦型(cotedivoireebolavirus, CEBOV,也称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taforest ebolavirus, TAFV));苏丹型(sudan ebolavirus,SUDV/SEBOV);雷斯顿型(reston Ebolavirus, REBOV)和本迪布焦型(bundibugyo ebolavirus, BEBOV)。
五种亚型毒力各不相同,其中,扎伊尔型毒力最强,人感染后致死率高达90%;苏丹型次之,致死率约为50%;科瓦迪特型对人的毒力较弱,而雷斯顿型埃博拉病毒对人不致病,对人以外的灵长类动物有致死性,仅在菲律宾和美国有过猴子感染的报道。
埃博拉病毒最早于1976年在非洲中部的扎伊尔和苏丹几乎同时爆发。
尽管分离的病原体都属埃博拉病毒,但不完全相同,根据首发地点不同分别命名为为苏丹型和扎伊尔型,其中扎伊尔行病毒共感染318人,284人死亡,致死率高达89%。
1979年7~10月,苏丹型埃博拉病毒再次出现,随后沉寂于非洲丛林,直至1994年6月,1名瑞士女兽医在科特迪瓦因解剖死亡的黑猩猩而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在之后的3年里,埃博拉病毒再次肆虐非洲。
2000~2004年,在刚果、加蓬、乌干达等地多次爆发埃博拉病毒疫情,主要为扎伊尔型和苏丹型埃博拉病毒。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