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行业特色高校,是指以行业为依托,围绕行业需求,针对行业特点,为特定行业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大学或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很有特色的部分。20世纪50年代起国家陆续建立的一批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适应了行业发展对人才的特定需求,以较高的效率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急需的人才与技术,成为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1][2]随着社会的变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行业特色高校的毕业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抉择,他们的就业现状及发展直接关系着行业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但是,这些优势特色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中既具有专业性强、容易获得专业对口工作岗位的青睐等优势,也面临着就业面相对狭窄的困境。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专业布局的市场化调整与优化,大部分高校都朝着综合性或多科性大学的方向发展,行业特色型高校的行业特色正在逐渐淡化。[5]与此同时,外部的人才市场对行业特色型高校及其培养的专业人才的印象却没有同步改变。这导致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毕业生有可能在求职过程中体验到更大的压力。本论文旨在切实了解行业特色型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其应对方式,以心理资本的角度,结合相关文献与研究,提出促进行业特色型高校本科毕业生积极应对就业压力的策略。[2][3]
二、国内研究概况(综述):
心理资本简称:PCA(Psychological Capital Appreciation),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近年来,随着学界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持续关注,心理资本对就业可能产生的积极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6][7]卢桑斯(Luthans)的内在实用性分析表明,对心理资本的投资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回报,且这些回报超过了更多传统的资本投资形式。国内其他研究也表明,心理资本对就业能力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创新行为变量达到近50%的解释力。[3]
为了测量应届毕业生的心理资本水平,本研究借鉴卢桑斯对心理资本的定义,把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1],并将心理资本划分为4个维度:(1)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动员已有资源获得想要的工作; (2)希望:有毅力和途径实现求职的目标; (3)韧性:能较快地从求职的逆境、失败,甚至巨大的消极变故中回到原来的状态;(4)乐观:把求职中的积极事件归因于内部的、普遍的、持续的因素。[4]
对新形势下的行业特色高校毕业生进行分析,发现他们面临着以下新问题:(1)行业特色高校普遍存在学科发展不平衡现象,学校里既有原来的行业主干学科,又有延伸学科和新发展学科,学科实力和认知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主干专业就业供不应求,其他专业岗位需求相对不多,招聘会期间普遍存在主干专业'等着看'其他专业“看着等”的现象。[9] (2)行业壁垒取消后行业高校学科拓展模式和人才培养定位问题,当前行业内的骨干企业大多采取多元发展模式,对人才的需求面大幅拓宽,甚至很多骨干企业由于考虑生源结构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原来行业特色高校的人才需求。因此,行业高校坐等原行业主管部门大规模招聘的模式面临调整,培养人才面临与其他综合性高校或者具有相近学科高校共同竞争的局面。[2]
在当前形势下,积极开展提高行业特色大学毕业生就业对策的研究, 不仅关系到毕业生个体的未来发展,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行业内的发展空间、维护国家的和谐稳定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针对以上的研究,解决当前形势下行业特色高校就业难的现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学生角度:行业特色高校大学毕业生应该抓住学校行业优势,充分了解自我的优势与不足,提前做好职业规划,从自身做起以应对就业难的形势。了解自己,提升自信。在学校认真学习专业知识,锻炼多种能力,提升希望。积极发现社会资本,提升乐观。参加社会锻炼,提升坚韧。2.从高校方面,大学专业及课程设置应该紧扣市场需求,保持行业特色,同时确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方向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3.从行业方面,通过对学生进行行业教育,普及行业知识,增强行业的熟知度和吸引力,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3]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主题:心理资本视角下行业特色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对策研究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