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内分泌干扰物(EDCs)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的一类新型化学物质[1],是能破坏或干扰天然激素的正常合成、分泌、运输、结合和代谢,最终使体内的平衡机制,繁殖和发育失调的外源性物质[2],会对水生生物和陆地野生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产生不利影响[3]。
这类化合物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已经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并成为了继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换问题之后的第三大环境问题,并影响着人类和动物的生存与繁衍[4]。
内分泌干扰物的来源可分为天然和人工合成,包括植物激素,农药,食品抗氧化剂,工业生产所用原料和中间产物等,根据结构可分为双酚类,多溴联苯类,烷基酚类,有机磷酸酯类,邻苯二甲酸酯类,重金属类等[5]。
内分泌干扰物具有亲脂性、易挥发、不易降解、低剂量效应、半衰期长等特点,可通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的放大作用造成体内富集,并且在废水、地表水、沉积物、土壤、地下水甚至饮用水中均被检出[6, 7]。
目前已知,EDCs对生物具有神经毒性,生殖毒性,遗传毒性,免疫毒性和致畸致癌效应等[8-12]。
多溴联苯醚(PBDEs)作为一种新型阻燃剂,分子结构较为简单,因此容易发生挥发脱离,释放到环境中[13]。
由于PBDEs性质稳定,具有低挥发性、低水溶性,强吸附性,高溴代联苯醚一般会沉积在附近的土壤中,不易扩散,长期积累,也可能被空气中的悬浮颗粒吸附,从而远距离迁移。
而低溴代联苯醚和高溴代同系物相比,具有更高的挥发性、溶解度和生物富集性,所以不仅存在于环境的水体、土壤、空气中,还会在生物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富集。
多溴联苯醚在全球均有报告称在水体中被检出,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生物累积性、持久性和生物毒性是它的主要环境特征。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