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多肽活性预测模型的构建文献综述

 2023-01-03 20:07:48

一、背景介绍: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 AMP)是先天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并成为抵御侵入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1]。

尽管它们的结构和氨基酸序列多样,AMP可以定义为带正电荷(一般为 2至 9)和大百分比(ge;30%)疏水氨基酸的短(少于50个氨基酸)肽[2]。

抗菌肽来源于植物、哺乳动物、昆虫和鱼类等多种生物,目前,已报道超过2500种抗菌肽[3]。

最早发现的抗菌肽是在20 世纪70 年代由瑞典科学家Boman 等[4]将大肠杆菌注射入天蚕蛹中,诱导血淋巴产生的抗菌肽,当时称作天蚕素,此发现为抗菌肽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与传统抗生素相比,抗菌肽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对大多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起作用,而且对某些真菌、寄生虫有杀灭作用,并能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艾滋病毒(HIV)等的复制[5,6]。

革兰阴性菌是指革兰氏染色反应呈红色的细菌,也是引起医院相关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且由于超广谱beta;-内酰胺酶(ESBLs)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加之其治疗不规范、药物滥用等,导致多重耐药菌明显增多增加对患者的治疗难度及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7]。

与常规抗生素在特定靶标上作用不同,许多AMP完全和快速地渗透并破坏细菌膜或破坏细胞内的必需组分,因此细菌难以产生抗性[8],可以作为治疗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

但天然抗菌肽不稳定性,易酶解,生理性液体如血浆、唾液、血清、痰存在的条件下会大大降低抗菌肽的抗菌活性。

有些抗菌肽的溶血活性太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