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枳椇子,出自《唐本草》,为鼠李科植物枳椇的果实或种子。
别名木蜜(陆玑《诗疏》),拐枣(《救荒本草》)。
《木草再新》中有记载味甘酸,性平,无毒,有清热利尿,解酒毒之功效,主治烦热、口渴、呕吐、二便不利等症[1]。
枳椇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但不耐空气过于干燥,喜阳光充足,潮湿环境,生长适温20-30℃,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
现代研究表明,枳椇果实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类、黄酮类化合物、脂肪酸类、皂苷和糖苷等成分[2]。
枳椇子油富含亚麻酸、油酸、亚油酸[3]。
高美华等[4]报道的毛果枳椇子的黄酮类成分研究中,从毛果枳椇子中鉴定了9种黄酮类的成分,其中包含4种黄酮类碳苷化合物。
而这类化合物具有消除自由基、抗氧化、保肝等作用[5]。
张晶等[6] 研究枳椇子的萜类成分,通过对干燥果实化学成分分离,得到了多个单体物质 , 确定结构的有3 个萜类化合物及 beta;-谷甾醇、胡萝卜苷 。
其中的3beta;-hydroxy olean-18 (19)-en-28-oic acid 具有显著的抗艾滋病病毒的活性[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