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成核结晶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13 22:49:39

一、文献综述高磷血症是指血液中磷酸盐含量过量导致代谢紊乱的一种病理状态,常见于肾衰竭患者,临床上多采用口服磷酸盐结合剂进行药物治疗。

目前常见的磷酸盐结合剂有含钙磷结合剂和非铝非钙磷结合剂这两类,而含钙磷结合剂长期服用可导致高血钙症,副作用明显,不是理想的抗高血磷药物。

碳酸镧,作为一种新兴的非铝非钙磷结合剂,胃肠道吸收少、长期服用后不影响骨细胞功能、对骨无铝样作用,[1]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也有专利报道镧盐可应用于预防肾结石和软骨病的治疗,[2]这些疾病常伴随慢性肾病发生,说明碳酸盐不仅预防慢性肾病患者出现高血磷症状,还有可能一定程度减轻其他并发症。

碳酸镧主要是通过与胃肠道中的磷酸盐结合来达到治疗效果,其结合后生成水溶性低的复合物,减少了食物中的磷吸收入血,降低了血磷。

[3]实验证明,碳酸镧在体内与磷酸根离子的亲和力与pH无关,其反应机理不单单是碳酸镧先在胃液中溶解释放出镧离子,然后镧离子与磷酸根反应生成沉淀这一过程,也可能是由固态的碳酸镧直接向更难溶的磷酸镧沉淀转化。

[4]更具体的机理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很明显的是无论是哪种反应方式,碳酸镧的固态晶型都会影响体内的磷结合这一化学过程,进而影响药效。

碳酸镧晶体一般可以有1-10个不等的结晶水,不同水合物的晶体结构不同,进而表现出不同的形貌、尺寸和理化性质等。

目前上市的碳酸镧主要为咀嚼片,一方面其晶体性质会显著影响治疗效果,另一方面会影响后续制剂工艺以及储存条件。

碳酸镧晶型对药效的影响体现为以下几点:⑴在体外生物等效实验中,3.8-4.5之间的水合物与磷结合反应速度最快,能高效吸收磷。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