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综述克罗恩病(CD)是一种原因不明,可能影响胃肠道任何部分的炎症性肠病(IBD)。
该病可累及从口腔至肛门的整段消化道,病变呈节段性分布,且侵透肠壁全层。
患者可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和腹泻,随着病情迁延发展,相当一部分患者可出现肠梗阻、腹腔脓肿、肠瘘等外科并发症,进而接受一次甚至数次手术治疗,给患者自身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北美和西欧等发达国家是克罗恩病高发的地区。
然而,在最近的20多年来,西方国家的克罗恩病发生率保持相对稳定,甚至出现下降趋势,而东欧和亚洲地区的发生率则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
在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克罗恩病的发病率上升更甚。
鉴于亚洲地区克罗恩病的发生率尚未到达平台期,未来克罗恩病的发病率将会进一步上升。
因此,针对克罗恩病的治疗手段的研究非常迫切。
肠道微生物作为可能导致CD的因素受到广泛关注。
支持此观点的根据是肠道微生物群和肠粘膜之间密切的相互作用不断调节和塑造肠道免疫系统,并且偏离正常稳态的微生物群可能通过促炎信号触发免疫失调[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