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背景:
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是排尿功能障碍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国际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将其定义为逼尿肌无意识收缩,不包括由急性尿路感染或其他形式的膀胱尿道局部病变所致的症状,表现为尿频、尿急、夜尿,伴有或不伴急迫性尿失禁等症状。 OAB病因尚不明确,因为OAB是基于患者主诉症状而定义的临床综合征,而动物无法表述症状,因而无法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以下几类:(1)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导致膀胱容量较小,该类患者常有明确的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损伤、脑血管疾病和Alzheimer病等;(2)逼尿肌不稳定,常由非神经源性因素引起,原因多为下尿路梗阻、泌尿系感染等;(3)尿道及盆底肌功能异常;(4)其他原因:如精神行为异常、激素代谢失调等。OAB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生活质量。
研究意义:
估计全世界大约5千万~1亿人口患有膀胱过度活动症,在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有16.6%大于18岁的人口有OAB症状,其中女性为16.9%,男性为16.0%,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人数估计应排在所以慢性疾病的前10名内,比糖尿病(6%)及消化性溃疡还常见。据美国统计,1999年全美的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超过1700万,在欧洲发达国家,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达17%以上。其发病率甚至超过阿尔兹海默症和骨质疏松症。在欧洲6个国家(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英国)的调查显示,大约16.6%大于40岁的人口可能有轻重不等的膀胱过度活动问题,其中女性17.4%和男性15.6%,年龄越大,发生的几率越高。对亚洲11个国家的709位男性调查显示,29.9%有OAB症状。根据研究资料显示,台湾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妇女患有膀胱过度活动症。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发病率在我国尚无大范围的统计。北京地区调查显示50岁以上男性尿失禁的发病率为16.4%,18岁以上女性混合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的总发生率高达40.4%。膀胱过动症一般没有神经源性损伤或疾病,可由膀胱的快速充盈、体位改变、甚至行走、咳嗽诱发。虽然尿失禁并不引起器质性病变,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患者在社会中的正常交往,被称为社交癌。近年来,膀胱过度活动症越来越引起医生和患者的重视。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治疗OAB的目的在于抑制膀胱逼尿肌的过度活动,从而增加膀胱容量。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OAB的方法有药物治疗、行为治疗、神经调理、手术治疗、去神经治疗和电磁治疗等。药物治疗仍是治疗该病的最常用的且易被患者接受的方法。膀胱的收缩和排尿功能主要受交感神经支配,其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不同类型的M毒蕈碱能神经受体,B肾上腺能神经受体激动剂或A肾上腺能神经受体拮抗剂,均能阻断支配膀胱的神经和膀胱肌肉之间的信息传递,使肌肉对刺激的反应减弱。常用的药物有:(1)抗胆碱能药物:仍然是临床上治疗OAB的主要方法且是被足够的临床实践证明的。代表药物有:索利那新、达非那新、托特罗定、弗斯特罗定、奥昔布宁等。(2)作用于细胞膜通道的药物:盐酸维拉帕米。(3)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最常用的是丙米嗪,被推荐用于治疗混合性、急迫性、压力性尿失禁。(4)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的药物:辣椒拉素和肉毒毒素。(5)其他药物:研究表明向肌性松弛剂、前列腺素抑制、雌激素、不全梗阻性膀胱内皮素拮抗剂等也对OAB症状有效。
M受体拮抗剂作为当今治疗OAB的主要手段和首选药物,其有效率已达到75%,但是其存在停药复发、副作用多等弊病。研制M受体选择性高的新药是未来药物治疗OAB发展的方向。咪达那新是由日本小野药品工业株式会社(Ono Pharmaceutical Co., Ltd)与杏林制药(Kyorin Pharmaceutical Co.,Ltd)联合开发的新型二苯基丁酰胺类抗胆碱药,具有高度膀胱选择性,用于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治疗。2007年4月在日本批准上市咪达那新片,小野和杏林公司上市的商品名分别为Staybla和Uritos,规格为0.1㎎。国内暂无本品及其相关制剂的生产上市。
研究优势:
咪达那新具有二苯基丁酰胺结构,是一种新型高效抗胆碱药物,它选择性作用于M3和M1受体,阻断胆碱对逼尿肌的收缩作用,令逼尿肌松弛,可显著改善膀胱过度活动症所引起的尿急、尿频、尿失禁等症状。咪达那新具有高度膀胱选择性,这一特性将是本品作为一线治疗药物的主要依据,从而使本品在保证了疗效的基础上,最大幅度减少副作用。咪达那新具有抑制膀胱平滑肌收缩和抑制乙酰胆碱游离双重作用,而且对膀胱的选择性强于唾液腺,对于脑组织中胆碱受体亲和力较低,因此中枢和外周不良反应较少。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