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婴儿痉挛症(Infantile spasms,IS)是婴幼儿所特发的一种癫痫。IS在临床极为罕见,患者多为幼儿且发病形式奇特。其缘起于West医生1841年在Lancet读者问答栏的首次提出。IS发病具有年龄依赖性,其起病高发于4~6月龄婴儿,约90%的患儿于1岁以内起病,仅少数患儿在1岁以后起病,且男性高发于女性。其临床表现为反复或单次的抱团样发作,每次持续数秒,常有脑神经功能发育不全,智力发展迟缓。IS发作期间可从患者脑电图观察到独有的特征--高峰节律紊乱。婴儿痉挛症为婴幼儿所特有的癫痫,其属于广义上的癫痫范畴。本实验组前期研究发现七叶皂苷钠具有一定的抗癫痫作用[4],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NMDA诱导的婴儿痉挛症动物模型,探索七叶皂苷钠对婴儿痉挛症动物模型是否有治疗作用,进一步研究其可能治疗机制。
关键词: 七叶皂苷钠;婴儿痉挛;动物模型;NMDA。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1基因变异
遗传因素是导致癫痫的重要原因,目前研究已发现几十个与IS相关的致病基因。IS发病与基因有一定关系,研究与该病更多的相关基因,为了解本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Paciorkowski等[4]提出了IS相关性基因的概念,即认为某些基因突变有可能导致IS的临床表现。与IS相关的主要遗传基因[5-11]包括:无芒相关同源基因(ARX)、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样5基因(CDKL5)、离子通道基因、促黑激素皮质素受体-4基因(MC4R)等。另外,还有SLC25A22、STXBP1、SPTAN1、SCN2A、PLCB1、ST3GAL3等基因亦与IS的发病相关。由于IS 起病年龄早,对脑功能损伤严重,常遗留智力运动障碍。因此,若能从基因对发病的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发展新的IS 动物模型进行发病机制研究,将为人们及早发现IS 提供理想的途径,研制新型抗癫痫药物和提供靶向治疗途径,对于IS 的防治以及预后具有重大意义[12]。
1.2 皮质轴功能絮乱
负反馈机制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H)过度合成和释放。大量的临床研究[13]发现IS患儿脑脊液中存在高水平的CRH。这可能是IS患儿在生命早期受到各种应激相关事件引起脑区CRH的过度产生和释放,而此时婴儿期脑区CPd-I受体数量和受体表达丰度均处于高峰期,这两者的结合导致脑干环路中部分脑区持续性痫性放电,诱发婴儿痉挛发作。
1.3 产前应激暴露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