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创业机制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
摘要:国内外发表的单独关于内部创业和员工创新行为方面的文章有许多,学术界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关系有譬如领导类型、组织氛围、管理系统等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并且也有学者利用自我决定理论作为理论依据。随着学者对内部创业的研究不断深入,学者们不断意识到内部创业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员工问题,因此也出现对员工绩效、员工自我效能感等方面展开了研究。但直接针对内部创业机制和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影响研究的文献还多见。
关键词:内部创业机制;员工创新行为;自我决定理论;创新行为的测量
一、文献综述
- 内部创业机制
1983年Miller就提出公司创业的概念,首次将创业的研究主体从个人层面转向组织层面,并开发了测量公司创业强度的量表。Pinchot在1985年提出内部创业的概念,即大公司或独立业务部门的创新活动,往往通过开发产品、创建市场、改善管理和提高技术的方式进行实现。
企业内部创业的类型通常认为有四种:模仿型、冒险型、复制型和稳定型(John L.Nesheim,20006。有学者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解释企业使用内部创业可以为激发人才创业动力提供新方法,但在中国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尚未掌握内部创业机制,也就是学了皮毛没有掌握精髓。郭刚在《开展内部创业,实现员工企业共赢》一文中提到,相对完善的内部创业方案还应该包括内部创业者的选拔标准、内部创业业务的管理要求、内部创业的激励机制、创业的退出机制等内容,这样可以让有创业志向的员工了解企业支持其内部创业的业务领域,指引他们的研究学习和创业方向[2]。
在内部创业机制下,参与内部创业的员工至少有员工和创业者两个角色,当他作为员工时,需要谨言慎行,按照组织规定完成作为员工的任务,但是当他是创业者时需要其保持良好的创造性,承担风险,并实现新业务的业绩发展。陈建安等(2021) 按照角色理论动态分析内部创业者的身份建构过程,例如有意创业的员工如何知觉创业者角色,如何将创业者角色嵌入员工角色之中,及如何处理员工角色和创业者角色之间的冲突[3]。
学术界针对企业内部创新机制的构建也给予一定的建议,主要为以下六方面。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