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一) 政府补助相关研究
1. 政府补助的定义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出现了政府补助的相关研究和讨论,Cecil Pigou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有所界定。在他发表的《福利经济学》中,政府补助被定义为政府进行经济调控的一种宏观政策手段,政府对企业进行补助主要是为了时社会资源配置能够都到一定程度的优化,从而尽可能做到最高效率的利用。在此之后,我国的学者也相继提出了更加细致的划分标准。
目前在我国,根据国家《企业会计准则16号——政府补助》规定,“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政府补助准则规范的政府补助主要有如下特征:(1)无偿性。无偿性是政府补助的基本特征。政府并不因此享有企业的所有权,企业将来也不需要偿还。政府补助通常附有一定的条件,企业经法定程序申请取得政府补助后,应当按照政府规定的用途使用该项补助。(2)直接取得资产。政府补助是企业从政府直接取得资产,包括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形成企业的收益。比如,企业取得政府拨付的补助,先征后返(退)、即征即退等办法返还的税款,行政划拨的土地使用权,天然起源的天然林等。
政府补助按其关联情况分类,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了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例如,某些国有粮食企业实行商业化经营后国家给予的经营补贴、国家和主管部门拨给企业用于工程咨询、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和其他前期工作的前期工作费拨款等国家给予企业的财务支持,以扶持其在某一特定时期的发展而给予的政府补助。
当然,对于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不能一概确认为政府补助。按照《企业会计准则16号——政府补助》第五条规定,政府补助在符合政府补助定义的情况下,还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才可予以确认:一是企业能够满足政府补助所附条件。二是企业能够收到政府补助。
2. 政府补助的动机
政府补助发放的动机一般包含两个因素: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一方面,政府发放补助是为了对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分配以其达到理想的经济效果,例如对创新技术研发设立专项基金发放补助能够帮企业提高创新研发能力,从而提高竞争力并实现盈利增长;另一方面,政府是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例如对环保建设企业发放政府补助是为了引导企业和地方政府一同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而学术界对于政府补助的动机也有广泛的讨论,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
2.1创造就业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