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献 综 述
摘要:中国宣布创立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后,军民融合已经跃升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民参军、军转民企业开始涌现,对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效果。伴随这些企业发展而生的便是其营运效率问题,成为限制军民融合类企业发展的绊脚石,这严重阻碍了军民融合类企业的前景和国际舞台上的竞争水平。在这种现状下如何把握市场机遇进行更加高效的营运是所有军民融合类企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军民融合;企业营运;影响因素;营运效率
1.国外营运效率理论研究综述
(1)早期企业营运效率理论。1952年,美国财务管理学家大卫.杜兰特(David Durand,1952)在的《企业债务和权益资本计算方法的发展和问题》开创了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先河,他在《企业债务和权益成本计算方法的发展和问题》中将企业营运效率理论分为三种类型:净利理论、营业净利理论、折衷理论。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条件下的净收益理论认为公司的价值会随着债务比重的增加而有所增加;经营净利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折衷理论认为企业存在最好的资本结构 [1]。
(2)现代企业营运效率理论。1958年,金融学家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首次建立 MM 模型,开始了对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认为在完美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资本结构和企业价值无关[2]。莫迪利安尼 Modigliani,Franco 和米勒 Miller,Merton H(1963)在原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公司所得税,通过原定理的修正,论证更加完善、推理更加严谨,修正 MM 定理得出的结论是企业的负债率越高越有利[3]。米勒(1977)提出的均衡模型得出了与修正 MM 定理一致的结论,即企业营运效率与其负债水平正相关[4]。
(3)新企业营运效率理论。20世纪70年代后期,新资本结构理论快速发展,并衍生出优序融资理论、控制权理论、代理成本理论、信号传递模型理论等。首先将信息不对称方法引入资本结构进行研究并建立优序融资理论的是 Myers 和Majluf(1984),该理论认为公司融资首先会考虑将内部融资作为首要选择,尽量避免从外部获取资金,这样可以最大化的保证原股东的利益,防止企业价值下降。如果一定要外部融资,债务融资优于权益融资,因为其风险相对较小[5],营运成本较低,企业营运效率相对较高。
2.企业营运效率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合理融资体系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保障因素,企业必须在经济体制大背景下,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阶段,充分考虑能接受的成本和可实现性,选择和施行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融资方式。企业通常选择融资方式以成本最小、利润最大为目标。刘扭霞认为营运资金成本高低、营运资金风险高低、融资条件宽严、营运资金利润率高低、对企业控制权的影响、企业目标结构、股利政策、每股收益等是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6]。卢振礼认为影响高技术企业融资选择的微观因素主要有:营运成本、税收、成长阶段、盈利能力、行业特性、市场竞争等[7]。学者郑秀杰等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增加了资本、资产结构、成长机会等因素[8]。
学者研究发现,企业的政府关系对营运效率有着一定的影响,例如,通过政府在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牵线搭桥,或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扶植等措施,都会使企业在风险补偿、投资融资、信用保障等方面有一定优势[9]。良好的银企关系使企业更易从银行获得贷款。另外,通过研究学习发达国家融资模式,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如政府支持、完善资本市场、风险投资等[10]。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