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信息移动监测系统文献综述
摘要:在移动网络与物联网设备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人重视通过可穿戴设备等移动设备实现对人生理健康数据的检测,通过无线个域网连接将数据直接上传并存储在移动智能终端中,在移动应用中以图表的形式可以直观了解自身部分生理健康数据的指标和变化,同时也可以通过移动网络将数据实时传递给亲属或医生,实现疾病的预防与监控。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生理信息移动监测系统研究的总体概况,梳理、总结相关文献,开展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移动应用;物联网;生物信息
一、前言
生理信息移动监测系统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嵌入式系统和移动网络应用的对人生理健康数据实现定时监测,及时传输的疾病预防与监控系统。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愿意主动去了解自身身体状况,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人并不能经常,及时地到医院进行身体检查。但对于一些疾病,我们可以通过心率、脉搏、呼吸、血压、血氧包括体重等生理数据的异常直观反馈;同时可以从活动状态入手,获取人体是否处于异常行为状态,如:摔倒,溺水,位于非正常地理位置等。因此开发一个生物信息移动监测系统,通过随身的可穿戴设备实现数据收集,实时以蓝牙或移动网络传递至移动终端,通过移动应用可以实现数据的存储,理解,分析,共享,以图形化展示数据指标使用户充分了解身体参数,及时预防或监控疾病。这样一个系统的研究,对当前社会,医疗等领域均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本文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1-3]。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发展状况
(一)国外生理信息移动监测系统发展状况
通过获取生理信息从而推算得到人体健康情况具有十分长远的历史,测量体温,血压等都是归于这类范畴。而随着计算机科学,传感器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几十年来,国外的许多研究机构都在对生理信息移动监测系统等进行着大量的研究工作,在理论和数据算法等都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人体的脉搏信号(Pulsewave)与心电信号(electrocardiogram,ECG) 包含有与人体生理病理信息紧密相关的各类参数,能够准确地反应出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变化,在生命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4]。1901年荷兰生理学家WillemEinthoven发明了弦线式电流计,成为心电图记录技术的开创者;1957年,美国物理学家Holter发明了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人体的心电数据的方法——动态心电图(DCG);2010年,日本政府制定了“i-Janpan战略2015”,试试丸红信息系统,以人体佩戴小型传感器收集心率,体温,心电,脑电波等健康数据,用手机查看和管理信息[5]。近年来,由于无线网络的进步,物联网(IoT)设备的发展迅速,使得许多监测设备可以直接通过无线网络与移动终端连接,实时共享数据。许多知名公司已经开始研发移动生理监测系统产品,例如美国苹果公司的AppleWatch、韩国三星公司的S-Health智能健康生态系统、阿里云医疗以及微信健康云等移动健康监测系统[6]
(二) 国内生理信息移动监测系统发展状况
我国自古以来的中医讲究的就是望闻问切,从现代角度看即通过脉搏,外在表现等生理信息对健康情况进行诊断。但是对于健康管理,更多的人都是发现症状再就医,并不重视根据平时生理信息的表现判断健康状况。从生理信息采集的角度更多的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如2007年我国军事科学研究院开发的一种多参数可穿戴式生理监护系统,虽然实现多种数据的监测,但是并不能做到脱离医生,随时随地监测。但是随着近十年来智能手机及移动应用App的普及,在国内,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在医疗和互联网领域这才算是掀起新高潮,萌生出许多基于移动设备终端的便携式生理信息监测设备的研究,譬如华为,小米等移动终端公司开发的智能健康穿戴设备等。在“互联网+医疗”深入推进信息化,以及“健康中国”建设的全面提速,实现可穿戴生理信息监测的医疗设备有望步入快速发展期。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