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基于空间统计法的某区公共自行车需求量预测分析
文献综述
城市公共交通对促进城市发展和改善人们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共自行车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解决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逐步解决,公共自行车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许多城市将公共自行车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搭建[1],国外如荷兰阿姆斯特丹,丹麦哥本哈根,法国巴黎、里昂,美国华盛顿,加拿大蒙特利尔,西班牙巴塞罗那等,国内如北京、杭州、武汉、南京、台北、广州、兰州等。公共自行车站点一般设置在学校或居民区附近,以及商业圈、公交站和地铁站附近,不同地段对公共自行车的需求量不同。由于公共自行车需求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通过会出现有的站点无车可用、有的站点车辆太多。这两种现象会造成用户体验差和车辆资源的浪费。
本课题旨在通过空间统计法来对公共自行车需求量进行预测,从而为企业对自行车数量的较为精确地投入提供依据。本文通过查阅了近几年的相关文献,对公共自行车的发展、公共自行车需求量预测的相关方法和空间统计法的发展及应用进行综述。
1. 公共自行车的发展历程
本文中,公共自行车系统(PBS,即Public bicycle system)的概念为:由自行车、自行车站点和自行车行驶路线组成的,通过政府或其他机构主导经营、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如地铁或公交站点、商业区、居民区和景点)内为客户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以满足绿色出行和解决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1.1 国外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历程
公共自行车的历史可追寻至1965年,起源于欧洲,截止目前已有55年的历程。自公共自行车起源以来,共经历了三个阶段,根据自行车系统的技术革新,可分为以下三代[2]:
第一代是史上最早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于1965年由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个无政府主义组织发起的“白色自行车计划”,该计划是将捐赠的自行车涂成白色,放在城市的公共区域,以不上锁、免费的方式供人们长期使用。这是公共自行车系统的雏形。此后又出现了法国拉罗切利的“黄色自行车计划”、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绿色自行车行动”。这一代自行车完全由机械结构组成,自行车的停放无固定地点,使用时不记名。计划实行的结果与发起的初衷相反,几天之内,所有的自行车都丢失或破坏殆尽。“白色自行车计划”的发起是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开端,为公共自行车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代公共自行车系统于20世纪90年代诞生于丹麦哥本哈根。第二代系统使用的是专用自行车,其运作模式为定点存取车、不记名租赁,即使用者需要到固定地点取车,并且以取车时需要以一定的资金作为抵押,还车时将会归还资金。即使如此,自行车丢失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直到现在,仍有一些城市在使用这代系统。
第三代自行车系统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在北欧的部分国家,综合了电子、信息、互联网、无线通信和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使得该系统具有跟踪计费、实时位置查询的功能,既方便了使用者,又有利于提高自行车的监管力度。同时,该系统还支持故障上报。目前的第三代系统中的站点有两种模式,即有桩和无桩,系统主要利用电子锁止器的开合来确定自行车的借还。在2005年之前,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非常缓慢。在2005年法国里昂启动Veacute;lorsquo;v计划后,第三代公共自行车系统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