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红外制导导弹成为了作战飞机的主要威胁。据统计,在1973-2001年间,有49%的飞机损失来自于红外导弹,在1984-2001年中,更是高达90%的飞机损失是由红外导弹造成的。伴随红外制导导弹的研发使用,在20世纪五十年代,红外诱饵弹作为导弹的“剑之盾”诞生,并在两者的矛盾竞争关系中不断得到发展。红外诱饵弹主要通过烟火药剂的燃烧模拟己方光电武器的光谱红外辐射特征,引诱、迷惑、扰乱敌方寻的器以促使导弹脱靶,保护目标免遭袭击。目前常用的红外诱饵药柱由镁粉、聚四氟乙烯、氟橡胶等组成,即MTV红外诱饵。
最初的机载红外诱饵大都是点源高能型,对单波段红外点源导弹具有良好的干扰效果,尤其是在对抗第一代红外导弹中[8][9],干扰成功率达到100%。以MTV为烟火材料制作的诱饵药柱,燃烧温度在2000-3000K,对导引头形成质心式干扰,即目标投放出能量大于自身2-3倍的诱饵,两者同时出现于红外导引头视场内,导弹跟踪两者的等效辐射能量中心:
其中,L——飞机距诱饵的距离
L1——飞机距质心的距离
L2——诱饵距质心的距离
W1——导引头接收的诱饵辐射功率
W2——导引头接收的飞机辐射功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