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题背景和意义:
人口政策是政府为了调节人口发展变化所持的态度或采取的手段与措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人民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死亡率大幅下降。进入20世纪70年代,由于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与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不相适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压力。因此,我国于1982年决定将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目的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计划生育实行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率经历了由高到低的转变,过快的人口增速得到了控制。然而这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出生率的不断下降导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人口政策亟待调整。因此进入21世纪后,国家开始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由放开“双独二孩”到“单独二孩”,不断进行积极的试探与尝试。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指出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2016年我国的出生率达到12.95%,增速为6年来最快。然而出生率经历了短暂的上升期后便开始回落,并于2018年下降至10.94%,创下历史新低。影响出生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育龄女性的选择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受“全面二孩”政策直接影响的群体是育龄女性,而职业女性作为这一群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生育选择成为影响二孩生育率的关键因素,对于“全面二孩”政策的顺利实施亦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以天津市为例,调查职业女性生育选择的现状,对比体制内外职业女性的生育选择,并从工作情况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这一现状的因素,为政府在落实“全面二孩”政策过程中提供参考,以便有效突破生育率不断下降的困境。
-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1、二孩政策演变
二孩政策是中国实行的一项生育政策,即允许符合条件的夫妻生育第二个孩子。“二孩”不等同于“二胎”,这意味着已育有两个孩子(例如双胞胎)的夫妇不能再次进行生育,每对夫妇最多只能生育两个孩子。
在二孩政策推出之前,中国主流的生育政策是只允许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并严格执行。这一项政策在当时有效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但久而久之,政策的隐患开始暴露出来。在近年来生育率持续走低、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愈演愈烈的趋势下,国家开始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逐渐放开二孩生育。
人口的增长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因此计划生育政策自20世纪80年代实施以来,期间略有调整。由于农村地区“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加之男性是主要劳动力和经济来源,故而国家于1984年针对农村地区推出“一胎半”政策,即第一胎是女孩的还可以生第二个孩子。这一政策虽适应农村实际情况,却直接导致了现如今男女性别比例的失衡(王卓华,2008)。2000年放开“双独二孩”,在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允许生育第二个孩子。2013年实行“单独二孩”政策,将条件放宽至夫妻双方仅一方为独生子女即可生育第二个孩子。2015年中共全会公报指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2016年1月1日起,“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
2、生育意愿影响因素
我国向来十分重视人口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对人口政策进行了多次调整,尤其是近几年面临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等困境,国家逐渐放开二孩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关于二孩的生育问题成为政策研究的热点,相关文献也逐渐增多。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