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课程的有效教学研究
摘 要: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全面修订将于2021年完成,其中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将加入学科素养的内容,这标志着科学课程中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了清晰的目标,意味着有效教学将越发受到重视。本文试着分析了有效教学的内涵、有效教学的价值以及实现有效教学的手段,同时指出在初中科学有效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情况,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 初中科学;有效教学;自主学习
2020年12月24日的教育部发布会上,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表示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正在全面修订,将于2021年完成。根据消息,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将加入学科素养的培养内容,这标志着《科学》课程中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了清晰的目标,意味着有效教学将越发受到重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如何实现预设目标,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成为了众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重点。笔者查阅了有关有效教学的分析文献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案例,发现虽然对于有效教学的理解差别不大,但实现手段五花八门。本文试着对中国知网上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与述评,希望能够推动这一问题的研究。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笔者以“有效教学”并含“初中科学”为主题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中进行检索,检索区间为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共检索出文献29篇。单以有效教学为主题检索词,以“引用量”为排序方法,筛选出文献15篇,共计44篇。综合分析上述44篇文献可知,中国《科学》课程的有效教学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美国学者莫里森在《设计有效教学》一书中说:“应用教学设计过程是为了提高目标实现的可能性”[1]。即实现了既定目标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这是典型的目标取向的解释,这一解释的好处在于直观一体,以一个既定的目标贯穿教学的终始,正如崔允漷教授解释的: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教学“有效”的唯一证据在于目标的达成[2]。而目标从何而来呢?对于中国而言,课程标准就是最大的目标,指引了教学的方向,往后的教学设计都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次是学生的学情分析,包括前概念分析与预测试,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来制定契合的学习目标[3]。对于初中科学来说,就是在一节课(40min)内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另有学者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解释有效教学: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是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有效果指的是学有所得、所获;有效用指的是学的东西是有价值的、有用的;有效率指学的过程和方法是科学的、简洁的、省时的[4]。这一解释看似涵盖更广但评价标准难以确定,可操作性不强,不利于在教学实际中制定教学计划。
笔者也关注到了一个比较综合性的观点: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5]。这一观点最为全面贴切,但对于一线教师尤其是新老师来说,目标取向的有效教学是最值得试验的。其中的关键问题就是设计的目标要合理,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要求。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