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献 综 述 本文主题为评论分析哔哩哔哩视频网站(简称为b站)上面传播的“土味”视频;对于“土味”这一个近几年新兴的名词,对于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是很陌生的,尤其对于已经工作没有时间网上冲浪的中年人和逐渐被时代淘汰的老年人;再加上初中小学年纪还不具备充分理解能力的青少年,土味文化的主要受众可以是集中在大学年纪前后几年,一个模糊的范围大概是18-26岁之间。 土味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快手”app,在《土味文化蹿红分析—以快手app为例》这篇文章中,从受众心理、审丑现象、城乡文化以及UGC平台等多方面分析了土味文化为何可以获得一大群观众的青睐。这些土味短视频的制作者在起初大部分都来自农村、乡镇,不留情面的说,是一群文化素养很低的人将自己的生活日常记录了下来。在最开始时还是很正常的拍一些吃自己做的农家菜,记录一下日常城里人接触不到活动比如捕鱼、养猪养鸡等活动。但是随着他们在传播平台上收获到了一定数量的粉丝,并且品尝到了互联网带来的甜头,整个形势便跑偏了。为了吸引到更多粉丝,视频制作者开始了“剑走偏锋”,拍摄了许多很极端的行为比如活吞青蛙、吃老鼠甚至吃屎,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期快手平台的整改。早在2016年,网络节目《暴走大事件》就在一期节目中讽刺了这种现象。视频制作者们利用受众的审丑心理,刻意的去丑化自己形象来深刻自己在观众心目中的印象,从来博得更高的关注。另外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这是自媒体平台的兴起比如快手、抖音、火山小视频等,网络自媒体平台的兴起将视频制作的权力交到了普通人手中,与我们所看的电视剧电影不同,大众拍出的主题、内容更加符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更加能够引起大众的共鸣,这也是土味文化得以传播的一大原因——接地气。 在陈亚威的文章《底层表演与审丑狂欢:土味文化的青年亚文化透视》中同样也提到了审丑这一概念,该文章将土味文化的传播与受众也大致分为了两类:乡镇青年和都市青年。文章表示土味文化一方面是乡镇青年的抗争式表演和虚假的阶层想象;另一方面它则缔造了都市青年的审丑狂欢,也影射他们的逃避心态。同时,文章也用了青年亚文化来剖析这一现象,这种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颠覆性和破坏性,它利用一些很低级很另类很非主流的方式博得了一批人的眼球,但也给一些还不具备辨识能力的青少年引导了错误的价值观。比如在近几年被封杀的几个“网红”:MC天佑、牌牌琦、方丈等。他们有的靠喊麦,有的靠跳社会摇、拍社会段子一举成名。但是他们由于自身文化素养很低,所创造出的视频内容受自身文化水平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实属难登大雅之堂。甚至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都在作品中传播一些不符合不良导向,这些作品会让许多追随他们的青少年粉丝形成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比如打扮成近期网上吐槽严重的“精神小伙”或是将踏板摩托修饰满彩色的灯然后进行危险驾驶的“鬼火少年”。有如此土味的偶像,实在是对一些缺少判断能力的青少年粉丝不负责。文中同样提到了“欣赏”此类视频大致分为了两类人,一种是上述提到的粉丝们,他们是这些“偶像”的忠实追随者、也是摇钱树;他们是因为真正的喜欢这些段子、这些行为而成为粉丝的。另一种则不同,另一种人也是十分乐意去看这些土味的视频、土味的主播;但他们则是抱着取乐的心态来观看这些视频,视频中的人物就好像一群小丑们在屏幕里跳来跳去逗的屏幕前的这类人哈哈大笑。他们会一边津津有味的看着这些视频,一边发弹幕和网络那头的网友们一起吐槽,根据数据显示这些观众大部分是大学生,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在安徽大学李孟冉所写的文章《自媒体语境下的“土味”短视频受众研究》中,作者不仅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受众观看视频是趋于什么目的,并且在更高的领域比如文化、技术、行业等方面对受众及其需求进行了探讨。 现在已经有许多文章在研究“土味文化”延伸出来的许多领域,周敏发表在期刊《中国青年研究》上的文章《“快手”:新生代农民工亚文化资本的生产场域》一文中主要研究了这种文化对许多农民工出身的人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影响,“快手”app或者是这种文化让底层出身的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赚的盆满钵满。王瑾和李德团的文章《参与式文化理论下的“土味”广告研究》则是想探寻“土味”文化接地气的一面,能够让受众更加的有代入感。 本文是想通过研究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上火爆的“土味”视频和一些up主(专门整合制作“土味”视频合集如“土味角虫”、“土味老爹”),还有视频本身的内容、受众对视频的评论等,探讨这些“土味”视频能够流行的原因、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意义还有预测它在自媒体时代到底能够“存活”多久。在研究手法上将用到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通过借鉴参考已有的研究来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升华,并且通过观看大量的个案进行归纳分类总结。比如将视频种类进行分类,视频发布者地域进行分类,视频发布者男女分类,找出视频类型和不同地区文化的关系等。 |
主要参考文献 |
[1]黄圣.亚文化理论下的土味视频[J].新媒体研究,2019,5(15):91-93 108. [2]易莎.割裂与反抗:重审中国“土味文化”现象——基于“乡村与城市”视角[J].视听,2019(10):240-241. [3]刘春景.“土味文化”传播心理分析[J].传媒论坛,2019,2(16):110-111. [4] 贾南.“网红经济”的繁华与迷思 ——基于消费主义与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批判视角[D].安徽:安徽大学,2016. [5] 陈诚.“呕像”还是“偶像”? ——以 papi 酱为例看网络红人的媒介形象变迁[D].安徽:安徽大学,2016 [6] 许程程.传播心理学角视角下的“网络红人” 现象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6. [7] 朱学蕊.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红人”现象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8] 杨江华、鄢佩.集体行为视野下的网络走红现象探析[J].中州学刊,2015(10). [9]顾明敏.城乡接合部的摇摆:“土味视频”的意义指向[J].文化艺术研究,2019 [10]郭雨宁.从亚文化角度看“土味情话”的产生与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2019(09):14-16 [11]李孟冉. 自媒体语境下的“土味”短视频受众研究[D].安徽大学,2019. [12]梅聃颖.狂欢理论视域下的“土味文化”[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08):205-206. [13]陈亚威.底层表演与审丑狂欢:土味文化的青年亚文化透视[J].东南传播,2019(04):75-77. [14]龚江怡.“土味文化”蹿红原因探析——以“快手”App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5(05):109-110. [15]胡凯.青年亚文化视角下“土味文化”的流行与思考[J].视听,2019(03):159-161. [16] 党君.电视选秀节目中“草根明星”的生产机制[J].当代传播,2015 |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