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献 综 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催生传播方式的变迁,受众对互动性、沉浸式体验的需求增大。受众主体性增强的同时,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也不再限于保护、展出藏品,而是在不断地诠释活动中,加强其文化传播的职能。南京博物院作为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馆藏丰富、设施完备,功能区划分合理,结合传统和现代元素,兼具地方特色和文化融合的景观。然而,与其他博物馆相比,南京博物院在沉浸体验的设置方面的研究尚有空缺,沉浸式传播策略上也有一定的优化空间。在此背景下,本论文以“博物馆lsquo;沉浸式rsquo;体验传播策略”为课题,对南京博物院“沉浸式”体验的传播策略进行调查研究分析。 首先需要对沉浸理论进行了解,沉浸理论是1975 年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可森米哈顿首次从心理学角度提出Flow(心流), 用来解释当人们在进行某些活动时为何会完全投入情境当中,进入到一种沉浸的状态,他发现当人们从事自己热爱的活动时,都会很专注、投入、时间感消失、不会受到其他事物干扰,并将这种完全沉浸于活动中,达到最满意的经验,称之为沉浸体验。随着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沉浸理论延伸至人机交互范畴,从而催生了另一种“沉浸”概念,成为虚拟现实的发展基础。普里维特及邦迪克的研究也指出,沉浸体验是一种内在享受的过程,一种高度愉悦的精神享受,可以不牵涉任何高难度行为的体验。而对于本文出现的博物馆中的沉浸体验这一概念,王红和刘素仁在《沉浸与叙事:新媒体影像技术下的博物馆文化沉浸式体验设计研究》一文中做出了解释:“博物馆中的沉浸体验或可以定义为lsquo;展览中涉及和包含的,或者为观众创建的一种特定时空体验的程度rsquo;”。 博物馆学专家科特勒在研究博物馆的发展轨迹时这样认为: 传统博物馆是“收藏导向”,重视文物本身,现代博物馆是“教育导向”,侧重观众的学习; 后现代博物馆是“体验导向”,除了收藏和教育功能外,更多研究观众参观的动机、需要、期待和体验。简·基德教授研究表明:一场有组织、未声明的文化运动正在形成,新媒体影像技术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科学知识分布,让文化遗产的实践走向世界文化深度、多元化发展的强劲之路。2012 年未来博物馆研究中心得出的趋势“博物馆,我的文化”,预见未来博物馆实践的核心是改变叙事概念和创造性的文艺复兴。博物馆学两位杰出的专家福尔克和迪克林发现: 最好的博物馆体验就是具体化、沉浸式的、社会化的、好奇的、协助的、富有挑战性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让博物馆文化活起来,让观众与博物馆文化遗产互动,从“以物为本”走向“以人为本”的沉浸式体验,是如今博物馆文化发展的最大议题。随着观众的期望不断增长,他们要求更多的情境互动,与文化对象有情感性的交流,创造自己的体验。新媒体影像技术使沉浸式体验更加丰富,通过叙事性故事,创造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是博物馆体验的关键。 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也发表过相似的观点:“如果博物馆想在当今媒体饱和的世界向广大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那么就需要理解并接受 21 世纪的媒体技术。”事实也证明,21 世纪的媒体技术在博物馆文化展览上有极大的潜力去创造和营造沉浸式叙事性故事,提高感官参与度,建立文物和对象更深刻的认知,加强情境空间、提升博物馆文化叙事性内容的质量、丰富性,并以故事的生动性与创新性来创造沉浸性体验。 以上著名学者的观点都可以证明沉浸体验之于博物馆的重要性,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即成为文化叙事的主体,通过叙事媒介、叙事空间、叙事故事、叙事身份让文化的认知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以更好发展、传承、传播文化。目前,国内外在博物馆的沉浸体验研究方面也有一定的成果。张雨萌在《基于沉浸理论的博物馆互动影像建设研究》中指出,沉浸体验具有“沉浸式体验下的强烈包围感”、“场景重现下的高度真实性”及“多感官刺激下的体验快感”等多重特点;《沉浸在博物馆观众体验中的运用及认知效果探析》一文中,作者王思怡总结并列举了博物馆沉浸体验环境的分类,分别为:情景再现、景观沉浸、虚拟现实、生活史和影院体验五大类,而景观沉浸又分为收藏展览、分类组织、栖息地展览、现代主义和高科技展览等小项。同时,作者研究得出博物馆沉浸体验的影响因素为:“物理空间的应用”、“环境反馈”、“多感官刺激”、“真实性或现实性”以及对“时间的应用”的相关结论,对本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中文文献中对于沉浸体验设置这一论题较为前沿的一篇为《沉浸式全息数字博物馆应用展望》,作者就已经应用的全息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探讨全息技术在未来与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结合的设计构想,提出了“交互式、立体化宣传导览装置构建”、“交互式、全角度的全息文物展示 装置”、“基于移动设备的便携式lsquo;掌上博物馆rsquo;”和“全息摄影技术实现文物历史背景再现”等方向,目前全息文物展示和移动设备可使用的掌上博物馆已经成为现实,其余两个方案仍有开拓的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技术控制感官的今天,田刘琪在《VR 技术支持下的沉浸式传播伦理问题探讨》中指出“VR 技术所带来的新的新闻生产模式看似非常美好,毕竟能够lsquo;身临其境rsquo;;但更应该看到,不同于电影或是游戏,新闻报道皆为现实,在这样强烈的感官刺激下受众所感受到的lsquo;真实rsquo;,会让他们放弃对现实世界的关照,抽象思维与理性思维也会被直观体验所取代。”尽管作者的探讨范围是新闻伦理问题,但博物馆重现历史的沉浸传播中也存在相似问题,拟态环境强化的空间中,理性与思考的缺失,让受众与现实世界愈加失联。本文建立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将试图规避此风险。 |
主要参考文献 |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英]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刘燕南、李颖等译.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Qin Li. Immersive Communication[M].Taylor and Francis:2019-08-05. [4] [美]瓦雷.范红译.营销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郭庆光.品牌传播: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J].青年记者,2015(04):87. [6]王爽. 互联网与文化生产、推广和消费研究[D].山东大学,2016. [7]黄逸鲸.博物馆文化传播中人与环境的互动性研究[J].汉字文化,2019(03):43-44. [8]吴珊珊.融媒体时代的博物馆传播——以故宫博物院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03):228-229. [9]段鹏,李芊芊.叙事·主体·空间:虚拟现实技术下沉浸媒介传播机制与效果探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4):89-95. [10]韦路,李佳瑞,左蒙.中国博物馆国际传播影响力评估与提升策略[J].对外传播,2019(05):48-51 1. [11]李小晨.从大英博物馆看横向传播与纵向传承[J].传播力研究,2019,3(12):22. [12]张瑶.社会化媒体时代博物馆品牌传播策略分析[J].视听,2019(07):213-214. [13]常丹婧. 博物馆展览中的“情景再现”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9. [14]段颖.从传播学角度浅议“让文物活起来”——以故宫博物院为例[J].博物院,2018(01):39-46. [15]帕特里齐亚·思凯蒂诺,刘光赢.应对博物馆新技术的成功策略:墨尔本移民博物馆沉浸式技术的案例研究[J].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17(Z2):113-117. [16]王思怡.沉浸在博物馆观众体验中的运用及认知效果探析[J].博物院,2018(04):121-129. [17]孙冰.文创消费大爆发 博物馆艺术科研机构集体变网红 ?这些玩法绝了[J].中国经济周刊,2019(17):108-111. [18]徐惠孜.传统文化品牌传播的创新——以故宫博物院为例[J].青年记者,2019(26):98-99. [19]张雨萌.基于沉浸理论的博物馆互动影像建设研究[J].文博学刊,2018(04):62-69 91. [20]王红,刘素仁.沉浸与叙事:新媒体影像技术下的博物馆文化沉浸式体验设计研究[J].艺术百家,2018,34(04):161-169. [21]Lei Xie,Janne Heikkilauml;,Bo Li. Media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for immersive communications: recent advances[J]. Journal of Ambient Intelligence and Humanized Computing,2017,8(6). [22]. Computing - Computing and Cultural Heritage; Reports from University of Deusto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Computing and Cultural Heritage (Communicating Museum Collections Information Online: Analysis of the Philosophy of Communication Extending the Constructivist Approach)[J]. Computers, Networks amp; Communications,2019. [23]Shamsidar Ahmad,Mohamed Yusoff Abbas,Mohd. Zafrullah Mohd. Taib,Mawar Masri. Museum Exhibition Design: Communication of Meaning and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53. |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