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生态意识研究
摘要:对生态意识的定义和内容划分中西方已有大量文献;无论是对人教版还是”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研究多集中于教学领域;直接分析生态意识构建和不足的论文只有一篇;直接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生态意识构建优点和不足进行研究的论文目前是没有的;对生态意识的研究、对语文生态意识教育的研究和对语文教材生态篇目的研究,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生态意识的研究提供可能。
关键词:生态意识;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
一、文献综述
(一)生态意识研究
1. 国外生态意识研究
生态意识古已有之,但作为生态哲学概念却从近代西方开始。20世纪30年代世纪年代美国学者利奥波德在《大地伦理学》中首次说道:“没有生态意识,私利权以外的义务就是一种空话。所以我们面对的问题是把社会意识的尺度从人类扩大到大地(自然界)[1]”,提出“生态意识”,并将其引入到社会生产生活中。1983 年,苏联学者Э.B.基鲁索夫在《生态意识是社会和自然最优相互作用的条件》一文中给出“生态意识”的定义,他认为:“生态意识是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可能性,最优解决社会和自然关系问题方面,反映社会和自然相互关系问题的诸观点、理论和情感的总和。[2]”
在生态意识构成方面,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布朗是最早将环境问题引入安全概念的学者。他认为若自然生态系统不能得到保护,社会生态系统的瓦解和崩馈势所难免[3]。当代法国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泽认为,“一个人只有当他把所有的生命都视为神圣的,把植物和动物视为他的同胞,并尽其所能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生命的时候,他才是道德的。[4]”将生命平等意识引入生态道德领域。工业文明下生态日益恶化,促使西方生态意识概念的提出和对生态意识构成的研究,也让笔者对生态意识的来源有了一定了解。
- 国内生态意识研究
随着中国的发展,我们也经历着西方经历过的环境问题。在学术界,研究生态意识的学者和专家的人数不断增加,对于生态意识的定义出现多样化状态。余谋昌的研究较有代表性,他认为:“从广义上说,生态意识是人类在自然生态中的表现形式,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以及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关系的反映;从狭义上说,是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即人类对工业文明时期所造成的自然资源、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实践问题所产生的反映。[5]”包庆德认为:“生态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6]”刘湘溶把生态意识界定为:“人类以包括自己于内的自然中的一切生物与环境之关系的认识成果为基础而形成的特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取向[7]”。此外对生态意识归纳和界定的还有:“生态意识是指对生态环境以及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感觉、思维、了解和关心。[8]”“生态意识是人脑对自然界以及生物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移的系统的运行规律的反映。[9]”“生态意识是人对自然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变化的哲学反思,是对现代科学发展成果的概括和总结。[10]”可见,对于生态意识的内涵,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