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改编对严歌苓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消解文献综述

 2023-08-21 17:37:53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目前关于严歌苓作品的影视改编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点:

一、探讨严歌苓的作品能够频繁得到电影人的青睐的原因。

例如刘玄的《严歌苓小说电影改编热现象研究》、高美的《严歌苓小说的电影改编》、陈林侠的《为什么是严歌苓 ——关于严歌苓小说改编热的反思》、张英的《严歌苓“影视热”原因探寻》、姜颖《严歌苓小说影视改编热现象研究》、张娜《浅析近几年文学中“严歌苓热”现象的原因》等都对此做出了研究。他们大多从四个角度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严歌苓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十分丰富,拥有过女兵、女演员、知青、旅美作家等多个时代典型身份,这让她的作品题材丰富多样,思想深刻,饱含时代意义和人性关怀,迎合着社会主流价值观。因此她的小说常流淌着一种暖色调,而没有极力揭露生活黑暗之面的血腥与严肃,这也为电影改编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难度。其次,严歌苓的作品中具有鲜明的视听化特征,存在丰富的影像元素,例如物化的意象、鲜艳的色彩等视觉元素和蒙太奇的结构元素的应用。身为好莱坞编剧协会会员,严歌苓对影视作品了解颇深,有着强烈的银屏意识,因此她在创作时并没有拘泥于小说的语言限制。而电影作为拥有巨大受众群的文化传播利器,能给小说作品提供更大的平台,使其为更多人所熟知,再加上严歌苓本人对于电影的喜爱,使她有意无意的使用电影语言进行小说创作,向电影靠近。这也使她作品的影视改编难度大大降低,吸引着导演们的目光。第三,严歌苓在美国学习期间接受了良好的写作训练,她的小说在文本构建、叙事策略、叙述语言等方面都颇具新意,人物的心理、性格刻画也十分熟练、鲜活,并且她的小说还很注重凸显伦理情感,仿佛总是在讲述一个故事给读者听,这对电影来说是都是很好的改编资源。最后一点则是受“荣誉传播”的影响。严歌苓的小说作品,无论是短篇还是长篇都屡获文学大奖,尤其是来自台湾和国际奖项的认可,为她开辟了国内外市场,使她的作品跻身畅销行列之中。这种知名度、影响力的扩大自然对影视机构构成了十足的吸引力。而且原作、编剧的国际化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化的方式之一。

二、电影与小说文本之间的互动关系。

例如孙晓虹的《舞文弄影的艺术景致——严歌苓小说创作与电影艺术关系探微》、厉双庆《试论严歌苓小说的视听化特征》、王冠含《严歌苓小说的影像叙事》、向敏《论严歌苓小说影视改编的叙事转换》等文章,重点分析了电影对于严歌苓写作的影响;电影与小说文本之间以何种方式进行互动;以及具体的严歌苓小说中的叙事如何被转码为电影镜头(例如情节、人物设定)等问题。

此外,严歌苓作为一位美籍华人女作家,其小说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将女性意识与其作品的电影改编两个研究热点结合起来,在性别场域中分析电影改编对于严歌苓小说中女性主义的消解现象的研究却不多见。对于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的研究有陈思和的《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刘红英的《新移民女作家如何叙述家族历史——以严歌苓、张翎、施玮小说为例》、邱月的《女性的命运时空:严歌苓创作的成长节点与小说的艺术特色》、刘艳的《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叙事及其嬗变——以lt;妈阁是座城gt;为节点》、彭莉的《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剖析》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严歌苓自身的身份认同、写作中的女性意识、笔下的女性人物等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严歌苓笔下的女性角色虽然身处各种困境,却都温柔、美好,并且充满力量,有着典型的“地母”性人格。例如《少女小渔》中将生命之种移植到另一片土地上,并努力开出花朵的移民者小渔。新移民者和女性这两种身份的孤独、孤立感使她在异国他乡被边缘化,被抛弃在最底层,可她没有放弃自己,堕落沉沦,反而坚韧勇敢的积极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即使经历了再多磨难心中仍包含着温暖的、质朴的,好似大地母亲般的强大力量。再如《扶桑》中的女主角扶桑也是被排挤的边缘者,是西方主流社会中的东方人,是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在年幼时就受尽了百般折磨,被人卖为妓女。可扶桑身上却一直有着不死、顽强的奇迹,新生的美好事物腐烂了,可她却能在腐烂中再次获得新生,就如同大地般不死不屈,孕育万物。他们还认为严歌苓在描写不同环境中的女性时都是以自身的女性经验为基础,进而对女性的社会身份认知、思想观念、情感、身体、生存状态等有着全方位的描写,从而使作品渲染了女性主义色彩。

而关于电影改编时将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消解这一现象,目前却仅有少量研究,而且研究的重点也大多放在单篇小说的电影改编上。例如贺敏的《“在场”与“缺席”——lt;金陵十三钗gt;两性文本的女性形象的性别意义》;吉素芬、左抒航《女人的身体、民族的战场——论电影lt;金陵十三钗gt;中的女性身体叙述》;辛谊蕾的《浅谈严歌苓小说lt;陆犯焉识gt;的电影改编》等等,都是单独分析一部小说的改编,而缺乏一个将严歌苓不同作品并置于一文,分析整个电影行业以及不同导演在改编过程中消解女性主义的宏观视角。还有极少数的一些,例如叶航的《性别修辞与历史话语:海外华文女作家小说的电影改编》,从性别和历史的角度宏观的分析了海外华人女作家的作品在改编电影时发生的变化,并以严歌苓作为研究对象之一,重点分析、对比了小说和电影中的身体叙事现象。但这篇文章对严歌苓的研究还不够详细、全面,不够有针对性。还有毕媛媛的《性别视角下严歌苓小说的电影改编》,分析了电影改编小说的流程,性别视角下的电影改编和严歌苓的《少女小渔》、《天浴》、《金陵十三钗》三部作品,并且将性别意识在改编过程中发生了变化的原因归结于导演个人因素和市场因素。虽然这篇文章分析较为细致,但是没有将《芳华》、《陆犯焉识》两部作品纳入研究范围,对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也不够全面。以及张玲的《性别与叙事——严歌苓作品的电影改编研究》,重点分析了严歌苓的“触电”历程和其《少女小渔》、《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三部作品的改编,并把改变过程中女性意识发生的变化归纳于作者与导演之间性别经验、社会经验、生命感悟等的差别,缺乏对整个电影行业的运行机制、商业运营模式对大众媒体的影响、当今社会女性主义在主流媒体之下的生存状况等问题的产阐发性思考。

因此,本文将从《少女小渔》、《陆犯焉识》、《金陵十三钗》、《芳华》四部作品的电影改编现象出发,尽量包含严歌苓小说创作的不同阶段和中国电影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女性意识的对比和分析。并且不仅仅是更全面、完善地发现表层的女性意识消解现象,更重要的是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弥补前人在分析电影改编消解女性意识这一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文化、经济、个人等因素时的不足之处,例如女性主义在当今主流媒体中的生存状况和商业对于导演、对于整个电影行业的影响等等。此外,还要将文章的研究点发散出去,例如引出第五代导演的风格转型,以及消费时代女性主义该如何突破限制、继续生存等问题的思考,使文章更加立体、有厚度。

参考文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