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中国历史中,韩非的《五蠹》里,“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第一次出现“侠”这一名词。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游侠做传,“侠”这一形象开始活跃在人民大众的视线里。“侠”是一种具有特殊气质的人群,与“儒文化”相应,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两个极点。在隋唐以前,“游侠”作为专门的社会团体出现,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密不可分。春秋至汉,荆轲、聂政、郭解等作为游侠的代表为人铭记,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为这类游侠作出定义:“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驱,赴士之厄困,既己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这一定义也基本奠定了后人对“侠”这一形象的总体印象。《汉书》为游侠做传,大抵持批判态度,以侠游离于社会价值以外,与秩序背离。汉以后,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游侠式微,史书亦不再为游侠做传。但“侠客”作为乐府主题,开始频繁出现在六朝诗文里。至唐,侠文化开始与儒文化融合,形成太极的两个部分,侠与义开始并称。唐以来,咏侠诗的创作蔚为大观,在《全唐诗》中就有三百多首咏侠诗,这些诗词创作于唐朝的各个时空,从诗仙李白到诗佛王维,甚至是晚唐时的温庭筠,基本都有具代表性的咏侠诗。这些咏侠诗及其塑造的侠客形象植根于唐朝特殊的文化土壤之中,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唐朝是咏侠诗的高峰,其诗中塑造的侠客形象与过去后来都大不相同,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赫·乔·韦尔斯在《世界史纲》中称唐朝生机勃勃的文化气象为“中国式lsquo;文艺复兴rsquo;”,林庚先生也说:“中国的文艺复兴是从建安时代开始,而到了唐代得到充分的展示。”这种“中国式文艺复兴”体现在唐人创作的侠客诗中,在他们塑造的侠客形象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文人特殊的文化心理。
纵观文学史上对唐诗的研究,学者们大多偏爱咏史、山水、边塞等题材的条目,鲜少有对咏侠诗的专门论述。咏侠诗往往被看做咏史、边塞等类别的从属,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在近代,关于“侠客”曾有过两次研究潮流。一次在五四前后,源于救亡图存、思想解放的社会背景。建国以后三十余年,国内基本没有相关论文问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的风靡,咏侠诗出现在学者的视野。台湾学者秦香伶博士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研究咏侠诗的专著,提出了“游侠诗”的概念。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一书里,对唐朝的咏侠诗也做出了一定的研究,以其为武侠小说的前身。“咏侠诗”的界定到现在都有所争议,张浩逊在《论唐代侠义诗》中倡导“任侠精神”,将其与侠义小说相对应。郑春元等学者在《中国文学史中的侠客》一文中将其定义为“古代的咏侠诗只不过是反映文人思想的一种精神”。分析唐代咏侠诗、唐人任侠精神与与时代精神的文章增多,成为新的研究潮流。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