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水绘.印象》的剪辑艺术文献综述

 2023-11-30 11:46:53

文献综述

纪录片是一种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并以展现真实和引发人们思考为主要目的,为人们提供了非凡的视听享受和思想冲击。随着我们生活节奏的改变,一系列影视技术的革命产生了新的审美客体,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在以受众观赏要求为主的今天,纪录片的创作不能逃避受众心理改变这一重要事实,从而使得纪录片拍摄方式与剪辑方式的创新也越来越多。[1]对于纪录片而言,真实性就是其生命线。纪录片的剪辑需要体现并突出其真实性,纪录片剪辑时为保证其真实性,需要在选择剪辑素材与运用剪辑技巧时,遵循一定的原则,长镜头,同期声,真实细节的捕捉加以合理蒙太奇的使用,使得纪录片真实的艺术特性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剪辑是对纪录片素材的再创作,具体是对原有的故事、脚本镜头进行打乱、重新串联,进而实现故事叙事功能好、画面美的结合体现。[2]剪辑在纪录片创作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最终情感的表达和主题的彰显提供了重要支持。在纪录片创作中,我们应该运用多种手法,强调剪辑工作。

(一)纪录片剪辑艺术的研究现状

纪录片是独立于电视电影的一门视听艺术,它有着独特的视听元素和表达方式。[3]在纪录片中表现的人、地点、情况应该与实际情况一致,纪录片也是现实生活的见证、历史的忠实写照。[4]而镜头是影像的生命,通过剪辑将取材进行二次创作,不仅可以交代环境,渲染气氛,塑造人物,更能够表达创作者基于真实基础上的情感表达和深刻主题。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应该遵循其剪辑的原则,正确运用剪辑技术,进行精心的制作而形成。[5]

在信息时代到来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发展变化下,现阶段,纪录片大多使用特写短镜头和碎片化的剪辑,改变了原有长镜头的应用,给观众强烈的感官刺激,满足了观众的观影心理。[6]

在视听语言上,与以往的纪录片相比,近年的创作中更关注细节的表达,细节描写是“对客观表现对象的某些局部或微小变化所进行的细腻描写”。例如,《舌尖上的中国》引起极大反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于视听语言,尤其是特写镜头和音响细节的成功运用。该片中较多地运用特写,关注于对微小细节的表达。这种画面语言不仅是用来凸显精致的美食之相,更应用于刻画人物表情状貌,表现其对传统美食、对故乡的依恋。此外,该片每集的主线采取了碎片式的剪辑方式,进行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和嫁接,讲述了同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7]碎片式的递进,密集化的信息,紧凑、快捷的节奏处理,构成了叙事的速度感,一改以前冗长沉闷的印象。令人耳目一新,充满冲击力的视听语言,呈现了工业制作的特点,映照时代发展气息。[8]

(二)纪录片剪辑艺术的发展趋势

国内的纪录片正在不断发展,也慢慢走向多元化和国际化的道路。为此纪录片要不断树立创新观念,不但要跟随观众的审美,更要重视创作者本身对艺术的追求,要不断创新纪录片的节目风格。[9]随着我们生活节奏的改变,一系列影视技术的革命产生了新的审美客体,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在受众本位的今天,纪录片的创作不能逃避受众心理改变这一重要事实,从而使得纪录片拍摄方式与剪辑方式的创新也越来越多,正朝着多样化以及高速化的方向发展,许多纪录片导演开始打破之前的创作理念,剪辑手法的突破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在拍摄过程中频繁使用小景深大特色,频繁打破使用长镜头的手法,大量的闪回、对列、短切、快速剪接这些故事片常用的剪辑手法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当前纪录片中。这些改变逐渐形成了当前纪录片创作中的一种新趋势,即镜头拍摄越来越精美化,摆拍的手法越来越多,剪辑越来越快速化、越来越杂糅化。我们传统的拍摄剪辑观念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我们应当重新审视纪录片的拍摄以及其剪辑理念。[1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