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和各种CG软件的不断升级,CG技术能做到的越来越多,已经被广泛运用于电视、电影的制作,以弥补一些无法拍摄到的,但是又客观存在的事物或事件。在实拍视频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利用3dmax、Maya等三维设计软件制作三维造型、场景、动画,甚至还可以在Zbrush软件中,使用传统的雕塑手法来对虚拟的模型进行雕刻,然后使用aftereffects等后期合成软件把实拍、三维、图片、文字等各类型的元素整合,创造出一个个色彩斑斓、如真亦幻的视觉世界。[1]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关于特效
在电影诞生不久,就出现了电影特效,第一次发明这项技术并应用到影片中的就是特效电影先驱者,乔治·梅里爱,他穷极一生不断地追求如何在荧幕上制造各种幻觉。而他拍摄的电影其中的一些效果,时至今日看起来仍觉得不可思议。
《一个顶四》是梅里爱早期的一系列“特效魔术短片”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片中,梅里爱把自己的头从身上拿下来,一共拿下了四个头,分别放在桌子上。学过AE的都知道,我们可以利用遮罩和绿幕抠像来实现这一点,可当时没有数字遮罩,要实现这个效果,梅里爱利用了胶片的多重曝光的特性。首先固定好摄像机,接着用黑色玻璃挡住胶片的相应部分,目的是让这些地方无法曝光,然后开始正常的表演,拍摄完成后倒回胶片,接着再用相同的方式,这次是挡住大部分的胶片,只留下头的位置,拍摄头部的动作再倒回胶片,就这样反复几次,效果就完成了。此外还有玻璃背景拍摄、舒夫坦方法等,这就是早期特效。
2.关于CG特效
CG是英文Computer Graphics的缩写,即计算机图形,通常指使用计算机算法模拟真实世界光学成像的机理,渲染生成各种二维或三维影像。
谈到CG,我们就绕不过《星球大战》。影片几乎每个镜头都有特效,为了完成拍摄,“工业光魔”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了很多技术革新,发明了“电控拍摄系统”、改进优化了“胶片合成系统”以及“蓝幕抠像等”。[2]其中最具革命性的莫过于“电控拍摄系统”,通过它,人们终于可以在一个镜头里合成海量的元素而不会显得太假,因为所拍摄的每一次镜头的运动都是一样的,这就保证了需要拍摄的合成元素之间的运动方式、速度以及相对的位置都是保持一致的。这项技术主要用于拍摄大量的宇宙战舰之间的太空大战飞船穿过陨石的景象场面以及著名“X型战机”攻击“死星”的场景。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