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聊斋志异》称谓语的英译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23 17:11:12

开题报告

  1. 论文标题

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聊斋志异》称谓语的英译研究

Translation of Appellations in Liao Zhai Zhi Yi--A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ysystem Theory

  1. 研究对象

《聊斋志异》翟理斯、闵福德、大中华文库三个译本中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的翻译

  1. 理论依据

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

  1. 选题意义及重要性
  2. 理论意义

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促成了翻译描述性研究的发展以及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佐哈尔定义“系统”为“可以假设存在于一组假定能观察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网”,“多元系统”即“包含多个系统的聚合物”。他认为各种社会符号(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都应视为这种动态、开放、异质的系统。这些系统或交叉,或重叠,既互相竞争又互相依存。翻译文学即为译入语文学多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在其中的位置对翻译规范、行为模式、翻译策略等有重大影响。本文探讨了多元系统中的一级与二级模式、形式库、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等因素如何影响译者的选择,并据此对《聊斋志异》三个英译本中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的翻译进行翻译批评。

  1. 现实意义

如今以文化、意识形态为代表的软实力也被视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翻译从文化角度来说是不同文化交流的关键,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汉语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典籍外译是响应“中国文化走出去”号召的最直接方式。《聊斋志异》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也是国外译语种类、译文版本最多且最为流行的作品之一。书中运用了大量称谓词,反映了时代的社会风貌、风俗习性,其使用与演变发展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以往对于称谓词的研究或是大多停留在语言学层面,或是仅仅聚焦于单一种类称谓的翻译。本文对称谓词进行了概念界定,对《聊斋志异》中称谓词进行系统归类,并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比较了不同英译本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采用的不同策略及其背后原因,旨在减少中国典籍翻译过程中的原义流失,为以后称谓语英译工作提供启示。

  1. 研究问题
  2. 《聊斋志异》翟理斯、闵福德、大中华文库三个译本中称谓语翻译采用了何种翻译策略与方法?
  3. 三个译本中称谓语不同翻译选择的原因如何?
  4. 多元系统理论能够为《聊斋志异》等典籍中的称谓语翻译提供何种启示?
  5. 文献综述
  6. 《聊斋志异》及其英译研究

《聊斋志异》是国外译语种类、译文版本最多且最为流行的作品之一。在2014年宋贤德教授的第一部全英译本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问世之前,翟理斯译本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是外国译者译本中选篇最多的。他在前言中解释,由于许多故事并不适合当时年代、有些故事属于无稽之谈以及有些故事大篇幅重复等原因,便只选择了其中极具特色的作品。虽然只收录了164个故事,但这个译本在西方世界影响甚广,向外界展示了闭关锁国下的中国社会现状。2006年英国汉学家闵福德的译本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由英国一流的企鹅出版社出版,闵译本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突破了《聊斋志异》仅仅作为猎奇故事的表层现象,更好地传达了故事背后的深层内容,增加了译语读者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了解。除此之外,中国译者也是《聊斋志异》英译的中坚力量。《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工程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系统地全面地向世界推出外文版中国文化典籍的国家重大出版工程,收录了四卷译本Selections from Strange Tales from the Liaozhai Studio,此译本是迄今为止国内选译篇目最多的且最为权威的版本。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文献,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